
ENDTHEGEO.BLOGSPOT.COM
為了順利畢業我跟你拼了啦~~~~板塊構造論,或稱「板塊構造假說」、「板塊構造說學」或「板塊構造學」,是為了解釋大陸漂移現象而發展出的一種地質學理論。該理論認為,地球的岩石圈是由板塊拼合而成;全球分為六大板塊(1968年法國勒皮順劃分),海洋和陸地的位置是不斷變化的。根據這種理論,地球內部構造的最外層分為兩部分:外層的岩石圈和內層的軟流圈。這種理論基於兩種獨立的地質觀測結果:海底擴張和大陸漂移。 1913年古登堡發現了地函與地核的交界(即古登堡界面),地球具有分層的現象,且能具體說明分層的深度。 1915年大氣學家魏格納根據地質證據,提出大陸漂移學說,因缺乏飄移的動力來源而不被接受。 1940年代,發現海洋地殼與大陸地殼的花崗岩岩質不同,其厚度僅七公里。 1954年日本地震學家和達清夫與美國地質學家貝尼奧夫發現連接海溝與火山島弧底下的震源分佈,有一項內陸傾斜的帶狀構造(貝尼奧夫帶),為板塊構造學說想法的先驅。 1956年澳大利亞國家學院的艾爾文等人測量陸地的古地磁發現,若回推磁極,大陸都歷經長期漂移,且移動路徑與魏格納所描述十分接近。 英文名稱:Peking Man Site at Zhoukoudian. Vi) to be dire...
http://endthegeo.blogspo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