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lk2earth.blogspot.com
地球科學學習小站: 航海家的太陽系邊緣大發現
http://walk2earth.blogspot.com/2011/06/blog-post.html
在1977年8月和9月分別升空的航海家1、2號太空船航行至今已經快要35年了,截至2011/6/11,航海家1號距離地球約174億公里,相當於116.5A.U.( 說文解字-1. 65292;航海家2號距離地球約142億公里,相當於95.6A.U.,航海家1號的訊號以光速傳回地球約需要32小時17分鐘,航海家2號則需要26小時18分,我們很難想像,以當年的通訊和計算能力,到如今他們還在工作,其實當年的科學家可能也沒想到人類科技進步這麼快速,到目前我們還可以透過 Deep Space Network (. 的大型天線解析他們的訊號,他們到了人類前所未到的區域,在太陽系的最邊緣,安靜地緩緩航向星際間的空間,最近航海家傳回來令人驚奇的訊息,波士頓大學的天文學家Merav Opher說:「航海家似乎進入了一個充滿 磁泡泡. 12300;太陽的磁場一直延伸到太陽系的邊緣區域」Opher解釋說:「由於太陽的 自轉. 65292;使得太陽磁場扭曲皺褶如芭蕾舞裙,隨著離開太陽越來越遠,這些皺褶都疊合起來了,現在航海家就在這裡。」. 當磁場被摺疊起來,有趣的事情就發生了,磁力線被迫 交錯重疊. 取材自: h...
walk2earth.blogspot.com
地球科學學習小站: 海洋酸化--溫室效應的另一大隱憂
http://walk2earth.blogspot.com/2011/05/blog-post.html
最近幾年大學學測常考閱讀測驗,也常有些題目跨越地球科學、生物、物理、化學,海洋酸化其實這是這種跨越學科的主題,特別將美國大氣總署所製作的專題簡單翻譯,可做為同學學習的參考. 許多人都相信,海洋對二氧化碳的吸收能力是溫室效應減緩的重要功臣,但是最近的研究卻顯示,海洋大量吸收二氧化碳之後另一個隱憂也逐漸浮現了,那就是 海洋酸化. 海水吸收二氧化碳後的化學反應,本圖取材自 http:/ www.pmel.noaa.gov/co2/story/Ocean Acidification. 海水化學性質的根本改變正在全球的海洋持續發生,自從工業革命以來,人類工業和農業活動持續排放二氧化碳,使得大氣中的二氧化碳量不斷增加,每年人類排放到大氣中的二氧化碳約有 1/3被海洋吸收. 自工業革命迄今,海洋表層海水的pH值約下降0.1,由於pH值得尺度類似芮氏規模尺度是採用 對數比例. 海洋酸化將是另一個全球的緊急問題,過去十年來,海洋科學社群更加關注海洋酸化可能產生的衝擊,盡管科學界監控海洋酸化的努力剛剛開始,但是科學界已經可以準確評估海洋酸化透過食物鏈的連串反應對全球海...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walk2earth.blogspot.com
地球科學學習小站: 十二月 2010
http://walk2earth.blogspot.com/2010_12_01_archive.html
今天剛好是跨年夜,將要進入民國100年,但是也是99年最冷的寒流即將來襲,寒潮爆發時在衛星雲圖上有一些簡單的特徵可以分辨,下圖是中央氣象局網站截下來99年12月31日21:30的衛星雲圖. 的突觸連結起來,每次使用時會提取知識來使用,透過神經元突觸的電流傳導,我們可以思考、聯想、搜尋相關的知識,所以,有效的學習是讓知識體系新舊之間有良好連結形成一個複雜聯繫的 網絡. 65292;但如果學習是透過條目式的背誦,這些知識就會被一小塊一小塊散漫的放置於記憶體中,等到要用的時候因為沒有連結而難以 提取. 65292;其次,知識之間要有相當強度的聯結,就是神經元突觸之間的電流要能適度通導,會造成想不起來知識無法提取通常是電流無法流通,或是電流太弱,要讓電流的流通有中等程度的導通,需要對知識內容適度理解。 Jan,27,2010 NASA地球觀察網站( http:/ earthobservatory.nasa.gov/. 河是地球上沉積物含量最大的河川,由巴顏喀喇山發源一直到渤海灣,穿越過覆蓋厚達300公尺以上細粒風成的 黃土高原. 關於氣候變遷—給高中生的閱讀講義—part 1. 由 Chuang, Fu-Tai.
walk2earth.blogspot.com
地球科學學習小站: 三月 2011
http://walk2earth.blogspot.com/2011_03_01_archive.html
軌道的照片公布,這艘命名為MErcury Surface, Space ENvironment, GEochemistry, and Ranging(實在有夠長,翻譯起來為水星表面太空環境地質化學漫遊者,取其中大寫部分構成MESSENGER,我還以為是Yahoo出品的哩!)的太空船是第一艘 環繞. 水星軌道的探測船,已於3月17日成功進入水星軌道繞行,隨後將每12小時繞行水星一次並進行各項探測,進入軌道後最初幾天將以測試太空探測船各項儀器在如此嚴苛酷熱的環境下運作的狀態為主,不過目前看來比預期要好很多,原先預計進入軌道後第一批照片將於4月4日公布,目前已決定於3月29日公布。 2011/3/11下午1點多,日本宮城縣外海發生規模8.9大地震,並引發海嘯,太平洋海嘯預報中心隨即對太平洋沿岸國家發布 海嘯預警. 但是只是要求注意海浪突然湧升造成的危害,看來中央氣象局已經表達了海嘯對台灣地區危害應該不大,但是在 媒體推波助瀾. 65292;這對空間概念比較差的學生是很難理解和學習的,如果能夠透過3D動畫或許會因減少轉換過程和比較 具體. 訂閱: 文章 (Atom). 由 Chuang, Fu-Tai.
walk2earth.blogspot.com
地球科學學習小站: 閱讀天地系列之三:NGC1300星系解讀
http://walk2earth.blogspot.com/2011/05/ngc1300.html
約有3300光年,整個星系的大小超過10萬光年,到目前我們尚未在NGC 1300的核心找到超大質量的 核心黑洞. 65292;它和其他正型螺旋星系不同的地方在於其漩渦臂並沒有全部都向著中心旋入,而是連結到一個由眾多恆星組成的棒狀核心之兩端,最近科學家相信我們的銀河系應該也是棒狀螺旋星系。 右邊區域先放大,你可以看到兩顆星,它帶有十字光芒,由於星光穿越哈伯太空望遠鏡的鏡片系統所造成的現象,這兩顆星我們從地球上可以個別分辨出來,所以它們是NGC1300前方 本銀河系. 的恆星,本銀河系的直徑約為10萬光年,所以,這兩顆恆星和我們的距離就在10萬光年內,一個星系中千億顆恆星聚集在一起,我們很難像這兩顆恆星般一顆顆分辨出來。 接下來我們來看看左下角的區域,你可以看見一些圈起來像是螺旋狀的天體,對啦!這些天體在宇宙中的地位和本銀河系以及NGC1300是一樣的,都是構成宇宙的基本單位- 星系. 接下來我們來看看整個星系的中心部分,NGC1300的主體是一個由恆星組成的恆星棒,中間仔細觀察可以看出螺旋狀的 核心. NGC1300有兩條漩渦臂,漩渦臂上的恆星比恆星棒要年輕,所以發出偏 藍色光.
walk2earth.blogspot.com
地球科學學習小站: 五歲生日快樂,福衛三號
http://walk2earth.blogspot.com/2011/04/blog-post.html
2006年4月15日我國國家太空中心(NSPO)和美國大學氣象聯盟(UCAR)合作的福爾摩沙三號衛星於美國加州的范登堡空軍基地發射成功,預計執行為時5年的科學任務,這是全世界第一套透過全球定位系統衛星GPS的掩星現象,觀測大氣層垂直剖面之溫度、壓力、含水量和電離層的衛星系統,福衛三號由六顆微衛星組成,建構出一個全球大氣即時觀測網,有科學家形容:福衛三號是台灣獻給地球的大禮物,是研究地球氣象、氣候的最佳工具,今年2011年4月15日正好是福衛三號發射升空的五周年紀念日,我們要對福衛三號說聲:生日快樂。 福爾摩沙三號計畫又稱之為「氣象、電離層及氣候之星系觀測系統」(Constellation. Observing System for Meteorology、Ionosphere and Climate),簡稱為FORMOSAT-3/COSMIC計畫,五年來最重要的成就是提供全球大氣垂直剖面之溫度、壓力、含水量和電離層資料,猶如建構2000多個高空探空站一般,先簡單說明福衛三號的掩星原理:. GPS衛星在約2萬公里的高空不斷發送電磁波訊號,而福衛三號的軌道高度約為800公里,相對...
walk2earth.blogspot.com
地球科學學習小站: 六月 2011
http://walk2earth.blogspot.com/2011_06_01_archive.html
在1977年8月和9月分別升空的航海家1、2號太空船航行至今已經快要35年了,截至2011/6/11,航海家1號距離地球約174億公里,相當於116.5A.U.( 說文解字-1. 65292;航海家2號距離地球約142億公里,相當於95.6A.U.,航海家1號的訊號以光速傳回地球約需要32小時17分鐘,航海家2號則需要26小時18分,我們很難想像,以當年的通訊和計算能力,到如今他們還在工作,其實當年的科學家可能也沒想到人類科技進步這麼快速,到目前我們還可以透過 Deep Space Network (. 的大型天線解析他們的訊號,他們到了人類前所未到的區域,在太陽系的最邊緣,安靜地緩緩航向星際間的空間,最近航海家傳回來令人驚奇的訊息,波士頓大學的天文學家Merav Opher說:「航海家似乎進入了一個充滿 磁泡泡. 訂閱: 文章 (Atom). 由 Chuang, Fu-Tai. 製作,以 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3.0 台灣 授權條款.
walk2earth.blogspot.com
地球科學學習小站: 十二月 2011
http://walk2earth.blogspot.com/2011_12_01_archive.html
的整理,每天透過NSTA的mail list,可以收到各式各樣的教學訊息,感謝協會的老師們,雖然我的英文不好,但遇到問題時你們還是很耐心的協助我! Absorption – EM Radiation. Accidental Discoveries – Gamma Ray Bursts. Acid Mine Drainage Remediation 1. Acid Mine Drainage Remediation 2. Adiabatic – Dry vs. Wet Rates. Agricultural Runoff – Gulf of New Mexico. Alpine Glacier – Moraine. Antarctica – Drilling to the Core. Antarctica – Sea Ice. Antarctic Ice Sheet Movement 1. Antarctic Ice Sheet Movement 2. Aquifer – Quality (Robocow). Arctic Climate Change – Global Warming.
walk2earth.blogspot.com
地球科學學習小站: 三月 2014
http://walk2earth.blogspot.com/2014_03_01_archive.html
雲端時代,手機和平板的出現讓行動運算有極佳的發展機會,教師的數位運用應該可以更方便,過去一直使用筆電來記錄學生教室的行為,顯得非常沒有效率,後來改用手機中的evernote感覺好一些,最近學校給我一台ipad,亂玩之下,才意外發現早已經有不錯的教室管理工具,做個簡單整理,希望能提供給其他老師一起來使用。 訂閱: 文章 (Atom). 由 Chuang, Fu-Tai. 製作,以 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3.0 台灣 授權條款. 凡註解引用之版權屬於原來網站,其餘著作內容為作者擁有,作為教學或引用請註明出處,作為商業用途請與作者聯繫。. 圖片視窗範本. 技術提供: Blogger.